原来我们的乡土社会被叫做“劳动力池”,当大危机发生的时候,能够为回乡的人提供基本的生存支持。过去,一旦沿海或者城市出现经济的不景气,只要能让那些回到家乡的打工农民有饭吃,有地儿住,有事做,这样社会能保持基本的稳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乡村振兴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国家战略。
每到经济下行时期,都会出现大量的失业,对我们国家来说,每次都是数以千万计的失业规模,这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我们国家并不把这些农民工定义为“失业”,而是定义为“二次返乡”。
1990年代我国群体性治安事件频发,社会矛盾尖锐,跟当时国有企业的大规模失业有很大关系。在当前全球化解体的危机压力之下,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凋敝,同时带来了相对严重的失业问题,造成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之下,乡村仍然是我们应对经济社会危机,承接劳动者返乡的重要基础。
如果我们把加强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危机不断发生的重要战略,我们就一定得认识到,乡土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它之所以能够应对危机的内在的积极因素是什么。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摧毁了田园诗式的关系”。但他是从资本主义的大的角度来说的,即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导致了农村的贫困和社会动荡。他分析欧洲,特别是英国,包括“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他认为这些是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代价。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又是工业大国,我们不可能简单地把只有几千万人口的英国当成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的那个“石头”。我们得走自己的路。
我们得理解,乡土社会之所以能够成为“劳动力池”,在于大家都拥有相对比较平均的生产资料。我们现在的土地制度坚持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这实际上就是让每一个农民家庭都有基本的生活资料。大家在乡土社会客观上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守望相助,在守望相助条件下就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社会资源,这是我们中国的特色。
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往的激进城市化的方式在农村推行,大范围地集村并镇,让农民集中上楼,动辄就搞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大社区,就破坏了原来的农民互相之间邻里守望,互帮互助这样的乡土文化。当外出务工的人大量返乡的时候,他们所身处其中的环境跟城市一样,那就使得农村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一旦把过去的这些自然村落拆并,变成像城市一样的多少个筒子楼的这种生存方式,乡村就变成了“生人”社会。
城市是个“生人”社会,农村是“熟人”社会。在城市社会中,邻里之间往往是“吵架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接触的必要。只有在乡村的“熟人”社会,才能形成相互周济、相互守望的社会关系。
当我们进一步把西方的法制体系搬到了乡土社会,又会因水土不服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我们过去是息讼,现在的法制往往是励讼,鼓励老百姓去打官司。这样的法制体系,这样的文化搬到乡土社会,其结果就使得乡村公共品稀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本来公共管理不能到位,各个方面漏洞百出的现状,能够靠乡土社会自身多多少少维持得住,一旦全部改成城市社会,甚至西方社会的生存方式、管理方式,乃至于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客观上是不利于弱势群体在危机条件下的生存的。
大家应该知道,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等这些公共品供应,在世界上很少有能够全部覆盖广大弱势群体的先进经验。少数发达国家,比如北欧三国,他们相对来说能够有较高覆盖率,前提是他们的税收占GDP的比重接近45%,个人所得税率达到50%以上,接近60%。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能指望破坏乡土社会的文化治理体系,照搬城市社会的管理体系来在乡土社会执行。所以说我们需要有一系列的调整,才能够让乡土社会具备承载城市危机的条件,我们的社会才能稳定得住。
然而,自从19世纪以来,我们在思想、文化、教育乃至舆论宣传、艺术等等各个方面,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相对比较激进的西化的过程。我们今天所受到的各种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激进化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基本上都是眼光向上来看西方的。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石头”也基本都是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我们把这些经验当成模仿的对象,迅速地就被西化的这套体系所同化了。
所以在城市文化中,特别是在沿海的这些中央商务区(CBD)从业的人,即使他来自乡村,不论他有着什么样的乡土文化,一旦进入到这些沿海的大城市,从外形到名义都迅速被同化,变成Johnny或者Stephen等等。这时候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变成西方主义文化的俘虏,当大危机发生的时候,恐怕也很难正确地面对危机的压力,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整,形成应对危机的能力。
我们客观地看,这次全球化解体的大危机在中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我们不仅要面对这些严峻的形势,而且要让大多数受到冲击影响的这些弱势群体能够形成正确的理解,并且能够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没有正确理解当前的危机,没有搞清楚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的条件下,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就不可能形成一种相对积极的反应。
希望大家理解我们的苦口婆心。我们并不是在批评谁,而是希望身处窘境的这些年轻人,能够告别只能无奈躺平的这种状态,走向一种相对积极的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