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8月,华东军区的第三兵团正式成立,杨成武被任命为司令员,李井泉则被调任为政委,肩负起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远征绥远地区。这个任务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军事行动上,还涉及到地方工作的开展。令人好奇的是,作为华北军区的兵团,李井泉为何要从晋察冀地区调动到这里担任政委?难道是晋察冀地区缺乏合适的将领吗?
第三兵团的组建由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共同组成,杨成武担任了司令员和政委两职,而李天焕则是副政委。他们的首要任务便是挺进绥远,开辟新的战场,支援东北地区的战斗。从兵团的领导配置来看,明显存在一些不对称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兵团应有司令员、政委、副司令、副政委、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等多名核心领导成员,才能确保兵团的高效运转。然而,第三兵团的领导班子只有杨成武和李天焕两人,相比起其他兵团,这样的配置显然略显单薄。司令员既要负责军事指挥,又要兼顾政治工作,日常事务的处理无疑会十分繁重。
回顾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的部队曾是兵员充足、将领众多的力量大军。1946年初,军区进行了大规模整编,许多人员被复员,留下的仅有三个机动纵队。此外,一些精兵也被调往其他军区,尤其是冀察热辽部队,他们的力量在1947年被划归东北军区,进一步减少了晋察冀的兵力。此后,晋察冀的干部流失严重,许多优秀的指挥员都被调往其他战区,如黄永胜、詹才芳、段苏权、刘道生等人被调至东北,郭天民则调入刘邓麾下。
展开剩余58%在这种情况下,晋察冀军区的军事指挥力量明显薄弱,尤其是在三兵团的组建中,缺少了足够资历和经验的军政干部。而尽管杨成武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指挥官,但当他兼任司令员与政委时,面对如此庞大的任务和压力,实在是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毕竟,一个司令员很难同时兼顾所有军事和政治事务,尤其是在兵团如此重要的任务面前。
然而,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困难。事实上,三兵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解决进军绥远的后勤保障问题。绥远地区的复杂性远超预期。晋绥军区曾有一部分兵力配属给三兵团,其中包括四个纵队、骑兵部队、地方武装以及上万名民工,总数超过十万人,这些部队的粮草问题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此前,晋察冀野战军曾两次进攻绥东,但由于粮食保障问题无法解决,导致了两次失败。当地百姓对解放军并不熟悉,且绥远地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征粮的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杨成武深知司令员与政委最好分工明确,避免因工作过于繁杂而影响战斗力。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调动李井泉来担任三兵团的政委。李井泉长期在晋绥地区工作,不仅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对地方工作也非常熟悉。李井泉的加入,可以帮助三兵团顺利解决后勤保障中的最大难题——粮食问题。为了顺利调动李井泉,杨成武向聂荣臻汇报了这一提议,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
李井泉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直接跟随三兵团作战,而是带领工作团深入农村,负责粮食的征集与后勤保障。这样,杨成武可以专心指挥作战,政治工作则由李天焕负责,确保兵团能够高效运转。通过这种分工合作,三兵团成功解决了后勤问题,战斗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部队在顺利解放绥西和绥北后,进入11月初,准备解放归绥。然而,在接到撤围命令后,三兵团转移到集宁、丰镇待命,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至此,李井泉与三兵团的合作也告一段落。
发布于:天津市